壹、緣起 |
世界經濟論壇(World Economic Forum)預估,在 2020 年至 2030 年的 10 年內,全世界會有 10 億份工作會因為科技而大幅轉變型態,人才的需求也從以往所追求的「I 型人才」(I-shaped talent),即單一領域的專家,變成未來的「T 型人才」(T-shaped talent),指的是不只是深入單一領域,對於其他領域也能涉略的專家(張詩瑩,2021)。因此培育跨領域且善用工具之專業人才為各國刻不容緩的任務。 然近年來台灣面臨缺工、少子女化與超高齡社會、人口結構改變造就跨世代職場環境等嚴峻挑戰。首先,我國少子女化趨勢造成招生與註冊率驟降,在這波少子女化海嘯的衝擊下,已有多所私校不得不黯然退場(王保進,2022;宋修德、曾璧光,2019)。其次,隨著產業因應數位轉型與AI工具之發展,若專業人才培育機制未隨之更新,學用落差問題勢必更行惡化(王令宜,2018)。因此誠如Vygotsky於《思想與語言》中所言:「教育必須面向未來,不能只顧現在。」人才培育單位須接軌新一代專業人才的思維,不斷更新與精進人才培育模式與方針。 由於未來人才需要具備的技能和特質已經不同於過去,需要運用智慧、永續和新思維來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。智慧代表著對知識和資訊的理解、運用和創新,永續則體現了對環境、社會和經濟資源的負責任管理,而新思維則意味著在面對挑戰和機遇時,我們需要以全新的角度和方法來思考和行動。當這些概念相互聯繫,在熟悉數位科技且能快速學習的能力、全方位跨域的能力、國際移動的能力、永續學習的能力,以及具備人本關懷與文化理解的能力,共同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改革。 本研討會彰顯之智慧、永續和新思維呼應世界經濟論壇於 2020 年發佈「未來學校: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定義新的教育模式—教育4.0」(Schools of the Future: Defining New Models of Education for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)白皮書(WEF, 2020),該報告認為目前世界各國教育體系依然是配合第一、二次工業革命所需人才的教育模式,即是以記憶為主的被動學習方式;然而,第四次工業革命需有新的教育模式,才能培育相應的未來人才,例如吳清山(2002)認為透過科技進行知識管理(knowledge management)對於促進校園轉型成為全面性學習型組織具有相當的助益;目前應用範圍極廣之生成式 AI便有可能為技職教育轉型與管理帶來深遠的影響。「AI教育化、教育AI化」,將台灣的教育帶向人工智慧教育及數位先進個人化、適性化學習新時代。智慧教育是全球大趨勢,台灣並沒有置身事外,尤其在本土新冠疫情爆發後,全台校園經歷停課不停學、虛擬與實體混合授課的現實挑戰。;2023年底,行政院更是喊出在2025年實現「班班有網路、生生用平板」的目標,投入高達200億元預算,堪稱是台灣教育史上最具規模的數位轉型計畫(教育部,2022)。在數位教育趨勢下,不只硬體到位,老師的應用軟硬體能力也應升級。「生生有平板、班班有大屏」絕對不是智慧學習的終極目標,數位行動科技融入互動教學更是未來不變的趨勢。 同時,為了因應科技與社會的不斷變更,永續學習型組織(learning organization)、校園生態系統(Adner, 2017)的建立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。永續學習型組織應當著重於培養學生的全面能力,包括批判性思維、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,這要求校園生態系統不僅要關注學術成就,也同時必須關注學生的個人和社會發展(鄭以萱,2019)。這些都將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,推動人類邁向更加智慧、高效和永續的未來。 是以,本次「2024技職教育國際研討會—智慧、永續、新思維」為主題,特邀請日本、韓國,以及德國之外國學者根據大會的主題進行交流,希望能藉由相互體察各國技職教育之現況、問題及未來發展方向,並特別著眼於疫情後之變革,以及數位行動科技如何融入技職教育,同時厚植永續發展與經營之觀念與能力,提供雙方進行討論與意見交換的管道。本研討會將以專題演講、論文發表等方式,邀請國內外學者專長、教師及教育行政人員等分享寶貴的實務經驗,激發技職教育工作者更多元、創新之教學思維與行動力,對國內外技職教育之課程、教學、評量與實習等面向之提升當有所裨益,並期厚實雙方未來在技職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之基礎。 |
貳、目的 |
本次研討會主要舉辦目的如下: |
參、徵稿子主題 |
依據上述舉辦目的,本次國際研討會徵稿子主題如下: (一)技職教育政策變革與新思維 |